行業資訊

怎樣把知識打造成教育服務?

2019-11-18    來源:    作者:  瀏覽次數:1661
信息技術很重要,技術會改變教育的面貌。但更重要的是,有了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做什么?教育的內容和組織形式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線上線下的互動機制是怎樣的?這是我們都很關心的問題。
我想先帶大家看一個公共事業部門的案例。這個案例,可以讓我們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質。

把社會變成一所大學
浙江省嘉興市圖書館。非常普通的一個三層小樓,但是卻非常了不起——這家圖書館一年可以搞 5000 場活動。平均下來,每天 14 場。
5000 場活動怎么辦下來的?整個圖書館,總館加上街道和社區的分館,就 45 個編制,算上合同工和志愿者,滿打滿算,總共 120 個人。光 10 月就有 400 場活動。
通常的思路,辦活動肯定有一個專門的活動部。但是嘉興圖書館要求所有部門所有人都要辦活動。
比如,古籍部。古籍藏在庫房,普通人不能碰,怎么辦活動?他們想了一個點子,讓老百姓體驗雕版印刷。印什么呢?用紅色的朱砂印入黨誓詞。自己動手印,印完就高高興興地裱起來貼家里了。你如果去嘉興市,可能人家里就掛著這么一個入黨誓詞。多好的主題教育活動。
還有 IT 部。嘉興圖書館的 IT 部就辦了一個活動特別受歡迎,老年人的計算機課堂。你如果叫“老年課堂”,或者“夕陽紅課堂”,人家不愛來。他叫“樂齡講堂”。
教什么呢?第一講,怎么用智能手機。我們平;◣浊K錢給父母買了一個手機,但真的有耐心教他們怎么用嗎?這是不是一個老年人最需要的學習內容?
第二講,教老年人怎么網購,怎么用淘寶、怎么訂外賣、怎么打車。
第三講最絕,我們想破頭也想不到,怎么做一個電子相冊。你想,老年人有的是大把的時間。他如果做這么一個電子相冊,得選照片,配音樂,能花去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做完還特別地有成就感。把孫子孫女的照片貼一貼,分享出去,無疑能得到特別大正能量的反饋。
這是面向老年人,還有面向孩子的。比如,孩子 3 點鐘放學,沒地兒去,嘉興圖書館就專門騰出一塊地方,看著孩子做作業,然后,給孩子兩本書。家長 5 點下班,再把孩子接走。
嘉興圖書館的思路是什么?我們服務的對象是人,不是書。把人搞到圖書館來,只要人肯到圖書館來,甭管他干啥,他肯定學習,他肯定借書。
嘉興市人口 465 萬,去年有 381.2 萬人次進圖書館。據說,今年還會更多。
這是不是終身學習?是不是我們提倡的“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
過去,互聯網公司講用戶意識、講極致服務,但我們服務的只是愛學習的那一群人。嘉興圖書館是把大量根本不愛看書的人都抓進了圖書館,把整座城市的市民都變成了他服務的對象。這個對我們的啟發巨大。
如果說學習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咱們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開放大學,是把高校的資源推廣給全社會。比如,你上不了人大,上人大的遠程教育。

給用戶一個頂級智囊團
最近,區塊鏈很火。關于區塊鏈,關于數字貨幣,最系統、最權威的解讀在哪里?不在大學,在央行。
再來看工業設計。大學如果開這門課程,肯定是給你講設計理論、設計工具,還是偏書本知識。但對于終身學習而言,我如果不從事設計工作,但在這個時代,我想要辦成任何一件事都離不開設計,我也要了解一些設計知識,到哪兒學?
所以,我們請中國最大的設計公司洛可可的創始人賈偉,也是包攬全球 5 項國際設計大獎金獎的設計師,來得到 App 開了一門設計學的課程。講他是怎么設計網紅產品 55 度杯的,怎么設計海底撈自熱火鍋的,怎么設計帶攝像頭的烤箱的。
今年開學季,我們請著名教育專家沈祖蕓老師,開設了一門《小學家長必修課》。
這門課表面上看,是一門給父母的育兒課。實際上,是從學校的角度,告訴你學校運行的真相,告訴你父母怎么成為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比如,孩子寫作業有困難,怎么辦?
別的家長都給孩子報課外班了,怎么辦?
老師對孩子的關注不夠,怎么辦?
孩子分數波動大,怎么辦?
班上要競選班干部了,怎么辦?
要開家長會了,怎么辦?
別的家長又為學校做事了,面對這種資源競爭和攀比,你又該怎么辦?
這是一種技術紅利。
得到 App 創始人羅振宇講,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被賦能成為一個君王,過著比當年的路易十四還要豐盛的生活。滴滴是御馬監,美團餓了么是御膳房,為什么不能再有個翰林院呢?
我們把各個領域的專家聚齊,給用戶配備一個頂級的智囊團,為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面臨的挑戰,在知識上,給你一個解決方案。

從知識產品到知識服務
我們實際上在干的,是任何技術下都仍然存在的行業,那就是知識服務。
知識過去不是服務,它只有一系列的產品。
出版業賣書,這是賣產品,不是服務。
傳媒業只關注拿到了多少注意力,不是服務。它的客戶不是讀者,是廣告主。
教育業最像服務業,但它更像是一種管束體制。上課要點名,要考核出勤率。所以,如果有人能提供高品質的、可持續的、專業化的知識服務,這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創業跑道。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得到 App 上的這門《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有 43 萬人付費學習。
他讓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經濟學的樂趣。與此同時,我敢打賭,即便你是經濟學院畢業的同學,學習這門課程也會覺得非常的有收獲。
過去,我們要學到這樣的一門課程,需要考入 985 、211 大學,花上 4 年的時間,還得選上相關專業,F在,你只需要花一個白菜價,就可以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為什么這門課程能夠賣出 43 萬份?怎樣把這門課程打造成服務的呢?
首先要解決一個產品化問題。
我們對課程的要求是每一講 10 分鐘,不能超過 12 分鐘。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對象是公眾。公眾的時間是以 10 分鐘為單元的。跑步 10 分,就聽一節課程。上下班路上 30 分鐘,就聽 3 節課程。每一講課程都是 10 分鐘,這樣他就可以規劃自己的時間。
僅僅把課程上架、賣出去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用戶買了這門課,學了沒有?學習效果怎么樣?有沒有收獲?這個收獲怎么強化?
所以,我們又請薛兆豐老師做了一個 90 天訓練營。他會每周制訂學習目標,有串講,有問答,手把手帶著用戶學完這門課。學完最后,還給優秀學員頒獎,總共要發放 50 萬獎學金。做到這一步,才算把知識產品變成了知識服務。
這樣就閉環了嗎?我們還要把課程的內容反向出版,做成圖書。
做到這些還不夠,我們還要去想,對于普通人而言,還有哪些知識場景。
做到這一步,我們才覺得一個教育服務完成了閉環。有線上的課程,有訓練營,有圖書,有線下的活動。

線上和線下學習相結合
大家工作以后上學,有兩個目的:學知識,交朋友。
傳統的商學院、MBA ,兩頭都想遷就,兩頭都不那么完美。課堂還是以滿堂灌為主,信息濃度有點低,時間利用效率不太高。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育投入是當下的,但是,教育成果顯現在未來,老師暫時感受不到。那么,作為一位校長,你怎么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去教書育人?怎樣把遠期才能有效果的愿望,變成當下就能實現的行動。羅振宇老師說:教育的本質,是人點燃人。
誰能點燃你?名師嗎?名師大家都能請,怎么體現得到大學的價值呢?答案是學員,讓學員之間相互學習。很多收費昂貴,動輒幾十萬的商學院,大家上它的動機,更多的也是為了同學,而不是名師。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其中絕大部分的事情都不完美。有的人只是抱著手冷眼旁觀;有的人隔著屏幕去做鍵盤俠發表評論;還有一些人是擼起袖子加油干,他們有一種素質,叫“怎么辦”。
這個時代的學習,不是一個人的知識灌輸到另一個人的頭腦,一個人學習做另外一個人。這個時代的學習,是把別人的生命、智慧、經歷,當作一盞燈懸掛在你自己的路上。掛的燈越多,你自己的路就越亮。
(來源公眾號:馮啟娜)

掃一掃,關注我們

熟妇大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