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三個方向
2019-11-1 來源: 作者: 瀏覽次數:4393
文化產業園區作為文化產業集聚化和規;陌l展形式,具有政策落地、項目孵化、產權交易、投資管理、咨詢服務等多種功能,是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抓手,是推進文化創新、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略,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機遇和市場機遇,文化產業園區也面臨新的發展方向。
一、數字化轉型升級
在“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許多文化產業園區通過打造數字化平臺為入駐企業和用戶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一些園區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最新科技成果,培育動漫游戲、網絡電視、移動多媒體、3D打印、虛擬會展、藝術品網絡交易等新型業態,開發文化科技融合衍生產品和服務,推動與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發展,實現文化生產力的提速換擋。
在移動互聯的新時代,通過線上虛擬園區的開發運營,做好線下的實體園區,形成線下線上相互補充和促進之勢,成為很多文化產業園區發展重點。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形成O2O相結合的園區服務平臺,其中包括信息咨詢平臺、科技服務平臺、投資融資平臺和產權交易平臺等,以降低園區入駐企業運營成本,吸引更多優質的文化產業資源集聚;二是開發園區自有的數字平臺,或與門戶網站合作設置虛擬園區板塊,提升用戶關注度,實現完美的互聯網傳播。
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促進了數字文化產業平臺的建設,構建了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系統,也成為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主要趨勢。
二、“文化+”跨界融合
文化產業園區為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空間載體,也是推進“文化+”的基礎性平臺,許多知名的文化產業園區都是利用老建筑、老廠房、老街區改造而成的。
文化創意產品是“文化+”的產物,既讓文化資源經由創意實現產品開發和傳播,也賦予了制造業新的內容和價值。除了制造業,建筑業、信息業、旅游業、農業和體育產業等領域都開始重視“文化+”的跨界融合。在這種背景下,以文化創意為核心要素或者借助文化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成為許多企業發展重要的戰略選擇。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更好地配合企業共同進行“文化+”跨界融合,是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三、運營模式創新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運營管理水平普遍提升,開始從政府運營模式、投資運營模式、土地盈利模式向產業與服務運營模式轉變。從強調引進大型公司向小微企業集群轉變。從單一的文化產業園區向文化科技園、文化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轉變。有的園區引進社會資本入股園區開發建設公司,組建精于管理和運營的專業團隊,既將政府意圖貫徹到園區建設發展中,又能借助專業人才實施市場化運營。
文化企業由于輕資產運營的特點,普遍面臨融資困境。有的文化產業園區與金融機構通過授信、融資等方面提供的支持,促進園區平臺化、規;、品牌化發展和建設;有的園區為入駐企業和創業者提供無形資產評估與投融資服務。通過文化與金融的全面和深度合作,以改善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環境。
文化產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風向標,需要積極構建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和運營服務體系,推進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建設,創新金融產品,探索無形資產股權化、證券化的道路;依托互聯網,采用授權代理、獨立運營、聯合運營等形式,推進園區文化企業綜合運用專利、版權、商標等無形資產打造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促進文化產業園區走創新發展道路。
四、“產”“地”融合發展
文化產業園區一般要經歷從文化產業開發區到文化產業園區,再到城市文化創意街區,最終到城市文化和創意城市融合的過程。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業開始得到資本青睞,一些有條件的城市利用周邊的土地建設文化創意農業園區,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娛樂、體驗為一體的新型農業文化綜合區,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同時將相關產業也發展起來。
除了城市之外,一些小城鎮和鄉村依托地方特色打造了一批聚集特色產業,融合文化、旅游、社區等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的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園區化發展,為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村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集聚區奠定了基礎。
文化產業園區與新興科技、產業政策、歷史文化、城市社區、城鎮與鄉村社會相交融,促進文化產業的空間聚合向價值聚合層面轉化,促進文化產業與地方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相融合,是未來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重要任務。
五、區域協調發展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以及具有富民效應和示范效應的文化產業集聚區正在形成,各地依托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因地制宜、因業布局、因時施策,正在形成點面結合、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調共享的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園區協調發展格局。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也正在形成面向區域和行業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
文化產業園區由封閉式的點狀發展模式向帶狀輻射發展,在自身品牌形成的過程中,也不斷注重社區功能的開發,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六、國際化發展
隨著對外文化貿易的發展,一些文化產業園區開始探索國際化發展道路。一些園區通過引入國外企業、資本和人才,或舉辦國際性文化論壇,提升國際化元素和國際知名度;一些集聚區通過自貿區的文化產品政策以及在國外建設園區等方法,構建自己的國際競爭力。
2017年,國務院批復成立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加上2015年的天津、廣東、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及2013年成立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我國形成“1+3+7”共計11個自貿區格局。自由貿易區的擴展及建設推動著文化產業園區“走出去”的步伐,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更具有國際影響力。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為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帶來重大機遇,進一步推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和文化產業園獲得更多資源,實現資金、教育、科技、人才、物流等要素的聚集。
2016年《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正式發布,對于拓展文化產業國際化發展渠道,促進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海外文化產業園區處于多樣化合作、規;ㄔO階段,有待于建設一批綜合功能突出、市場化運作、平臺型組織形式的高水平海外文化產業園區。
(來源: 文創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