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浪潮風起云涌,人工智能科技正以其迅猛的發展態勢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教育作為重要領域,亦概不能外。在教育部近期召開的一次人工智能教育研討會上,教育專家徐波表示,人工智能將在教育現代化中發揮積極作用,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以開放的心態,主動擁抱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動我國教育領域的改革創新。
徐波指出,隨著智能機器人的不斷迭代和更新,越來越多的簡單重復勞動被機器人所取代,如何培養出未來智能時代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如何能在人與智能機器人的未來博弈中把握主動,變得越來越迫切。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計劃指出“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積極開展智慧教育,支持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徐波認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如智能導師系統、智能機器人、智能閱卷、個性化智能推薦等,人工智能將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師角色、智能校園等方面帶來顯著變化;同時還能夠為教育的發展帶來足以改變其業態、形態的新技術、新工具,必將引發教育模式、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評價方式、教育治理、教師隊伍等一系列的變革和創新,推動教育生態的演化。
那么,人工智能到底如何與教育結合?徐波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數據的采集與匯聚。進行多維度、大量級的數據采集,獲取更多的信息,在保護學生和家長隱私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數據,采取智能的數據處理方式,讓數據解讀出來。
2.建立多元的應用場景。改變以“講、測、考、練”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現狀,加強個性化學習、虛擬學習助手、商業智能化、專家系統等應用場景的建設,降低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應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開展跨學科研究,建設校企協同平臺。積極有效推進教育學、信息科學、心理學、體育學、管理科學等多學科的協同攻關,促進多領域、多學科的交流與創新;企業與科研機構增強互動和協同,打造智能教育服務生態。
在徐波看來,讓技術融入教育,本身就有困難。因為人與機器對話同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交流天然存在著差異。如何適應這種差異性,在人與機器的結合中更加友好、更有溫度,是人工智能進入教育領域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徐波在會議的發言中最后表示,人工智能浪潮來勢洶洶,對各行各業的沖擊效應日益顯現,教育領域應積極主動作為,借助人工智能發展機遇推進教育領域的改革和創新,他同時也期待更多有識之士參與進來,期待相關的教育部門未雨綢繆,主動謀劃推動發展,積極推動我國教育領域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