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博物館文創:講故事與傳承

2019-4-17    來源:騰訊文創    作者:  瀏覽次數:3447

2016年,以故宮IP為首,帶動了整個博物館文創產業“井噴”,2016年5月11日,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出臺,成為博物館文創的助推器。截止2017年,國內已有25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圍繞自己的館藏產品進行IP開發,而故宮的不少文創產品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有不少文創產品作為國禮送給多位外國首腦,成為博物館文創產業的引領者。

產業新興的背后是長達5年的靜默摸索

“故宮淘寶”網店早在2008年就注冊成立,至2014年9月,銷售一直不溫不火。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曾坦言,2014年1月~9月,故宮淘寶網店銷量是一條直線,銷量平平。

直至10月朝珠耳機的推出,才使得網點銷量陡然增加,同時也帶動了店里其它文創產品的銷售。帝后書簽、鑰匙扣、膠帶、還有被單霽翔院長笑稱“千萬別買,不然容易丟”的“奉旨出差行李牌”等一系列產品陸續都受到了網友的熱議與追捧,給文創店帶來了可觀的銷量。網店歷經5年的探尋、摸索、靜默,然后才發現了一條符合“宮廷文化氣息”、好玩、實用,迎合市場的文創產品研發方向。

“故宮的IP具有眼球效應,知名度高并且可供開發的元素較多,起步早客流量大,古裝劇特別是一些清宮劇的熱播,讓故宮天然地有流量,再加上當前推出的文創產品創意性和實用性都尚佳,是其紅火的原因!鼻迦A、北大總裁班網絡營銷授課專家、騰訊智慧營銷研究院首批專家劉東明說。
講故事與傳承比賣萌更重要

眼下,故宮文創推出的產品分成了點贊派和吐槽派。分歧點主要在于那些“賣萌”的故宮卡通娃娃上面。

點贊派認為可愛又好玩,抓住了年輕人的喜好,讓故宮不再是一座死氣沉沉的宮殿,有了人情味,接地氣;吐槽派認為這樣的設計過于娛樂化,失去了故宮原本該有的沉穩大氣、降低了格調,且未能真正的達到傳播故宮優秀文化的目的,反而有些表情包與臺詞搭配在一定程度上有違傳統歷史文化的精髓。

故宮發現,購買故宮文創產品的主流消費者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然而,值得重視的一點是,雖然這樣的途徑吸引眼球的程度很高,能讓觀眾認識不一樣的故宮,但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傳播故宮的文化”,賣萌類產品只是故宮近萬種文創產品中很小的一部分,F在不少博物館也開始研發小巧可愛的文創產品,以此來吸引游客們的喜愛。

文化創意產品并非IP元素的簡單拼接

朝珠耳機的面世引來的質疑不只上述的那些,有人認為耳機對真實的朝珠做了結構性刪改,將本來本來數量為三個的“紀念”(朝珠的配件名稱)為了耳機的對稱設計而改成了兩個。并且,“背云”的方向為了放置設備連接線也做了相反的改動,顛倒了朝珠的使用方式。

盡管這類個別的質疑仍然不能阻止這款耳機賣斷貨,到絕版。但也從這點可以看出,眾多消費群體對文化的需求程度不一樣。有人對歷史文化信息的準確性要求較高,有的民眾認為有趣就會進行消費,但后者的情況長此以往并不能達到博物館IP文化的真正傳播的作用,反而與其初衷背道而馳。
有博物館專家通過文創大賽選拔作品時發現,有些參賽者在設計的過程中,并未真正了解博物館IP文化內涵,只是將各種元素簡單的拼接,如果設計孵化出來投入市場,反而會引起普通民眾對相關歷史文化的誤解。當然,文化創意設計者也不能為了準確性而一味地還原歷史,簡單地對文物作復制,而是要和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間具實用性與審美性。

所以,文化創意產品也不能只停留在文化歷史和藝術的概念,還要進一步深入市場環境,若產品只注重歷史性、知識性,而缺少趣味或實用性,那便很難滿足各個層級消費群體的多元化購買訴求,以文創產品來傳播文化也就只能是空談。

故宮博物院在研發文創產品時重視不同年齡不同消費能力人群的差異文化需要,對不同消費檔次和風格有所區分,既有手機殼、鼠標墊等形式的文化生活用品,也有九環銀佩真實披肩、融入太和殿藻井元素的天穹傘、五福五代堂紫砂壺等可作為國禮贈送外國政要的文創產品。

那么,故宮以及其他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與設計方向該何去何從?

賣萌只是其中一種手段 絕不是最終目的

故宮的IP太火了,很多團隊都找來,想借著故宮IP的紅火在此基礎上分一杯羹,繼“賣萌”之后,也有腦洞大開做起了好玩的“惡搞故宮”系列,但是被故宮文化服務中心“一票否決”了。

因為故宮的原則是:可以賣萌,但必須健康向上。“賣萌與惡搞有著本質區別!边@是單霽翔院長反復強調的。所以,賣萌只是讓游客和觀眾了解故宮,對故宮感興趣的一個手段,但絕對不是最終目的。圍繞故宮IP,每開發一款產品,講好背后的故事,讓使用者了解其深層次的文化價值才是文化創意產業真正的意義之一。

博物館文創需要超級航母艦隊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經營整體水平還不高。“這個不高并不是我們的產品創意設計能力不行,現在我國的設計師在文創設計領域水平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不相上下,盧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的文創產品不外乎也是冰箱貼、鑰匙扣這些小東西。我們的差距在于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并未完全打通。

故宮文創產品的一大特點就是所有產品都是生活中用得到、生活中最實用的產品,文化消費走進生活。這是博物館做文創的一大向方——讓文化消費朝生活的方向貼近,讓大家有購買的欲望與沖動。

2017年,單霽翔給北京故宮文創定下了兩個新目標,即:“從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從館舍天地到大千世界”。文創產品是博物館展覽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能夠將文化遺存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起來,讓觀眾們“把博物館帶回家”,在使用中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

因此文創作品不是簡單的商品,要對人的價值審美取向有引導作用,這正是接下來圍繞故宮 IP,帶動整個產業鏈共同提升的地方。
國博、故宮的如魚得水只是局部 全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現狀發力不足

我國的博物館文創產業起步比較晚,大部分博物館都還處于嘗試摸索階段,只有國家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代表的個別博物館率先邁入了博物館文創 2.0 時代。這兩家博物館博物館借著互聯網IP熱潮,積極試水“互聯網+博物館”模式。

國家博物館與阿里在2016年打造“文創中國”IP 線上平臺,并與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簽約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啟動“文創中國”中國大區運營等項目,為文創中國線上平臺提供全方位線下保障,該平臺向全國文博單位開放,由文博機構提供館藏藏品 IP 授權,由國博牽頭將資源推介給國內外優秀設計師,然后將設計方案與有實力的投資者對接,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在“文創中國”的平臺上銷售,各機構獲得分成,這樣就幫很多博物館解決了設計、投資、生產、銷售、推廣等問題。

故宮已經慢慢適應了互聯網浪潮下的博物館經營模式,并且如魚得水。

從全國范圍來看,這只是“個別現象”,大部分的國內博物館在文創產業上還只是停留在做些鑰匙扣、書簽、抱枕等銷售紀念品的初級階段,有的甚至還是“空白”。各家博物館遇到的問題不一樣,但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金不足的問題。

目前,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模式有五種:

1. 自行開發,以博物館為主體,獨立推動,從創意設計到銷售都由博物館內部人員主導,這一模式使博物館的資金投入較大,而且自己承擔的的銷量風險也很大。

2. 外包模式,也是現如今很多博物館采用的模式。由外包廠商自行提出文創產品完整構想,交于博物館審核,審核通過后廠商出資制作,博物館與廠商簽訂合同約定義務,在博物館商店銷售產品。

3. 與廠商合作開發。博物館參與到產品的構思設計階段,由雙方合作確定產品的構想落實,廠商出資制作,博物館與廠商簽訂合同,產品在博物館商店進行銷售,這種模式比起外包模式,博物館的參與度會高一些。

4. 市場采購,這種模式國外很多博物館也在用,采購一些市場已有的跟博物館風格相近的并且認為好賣的商品,貼上自家博物館的標簽。

5. 藝術授權,博物館將自己的豐富的藏品進行授權,鼓勵市場進行二次創作。第 2、3、4、5種模式適合國內大部分資金不足的博物館。

二、國內很多博物館文創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意產品。文創產品的核心是設計,缺乏創意和設計的文創產品注定是走不遠的,要想做好文創產品的研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思路考慮:

1. 創意。

2. 重視細節問題,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

3. 文創產品要注重實用功能。

4. 樹立品牌意識。

三、文創產品銷售模式的單一。國內大部分博物館還是采用在博物館展廳入口處或出口處設置一個文創商店進行銷售,有些也開通了網上店鋪,但主要還是依靠線下銷售。國外博物館大多采用“線上+線下”銷售模式,但他們線下銷售就不單單是在展廳入口或者出口處了。

四、專業人才缺失。博物館文創行業需要一批有創意、設計、營銷的多元化人才。國內博物館大部分是體制單位,有編制之類的限制,所以可以考慮多種方式來同多元化人才合作,同高校合作,同社會上一些知名的設計師合作等等。

創新科技與工匠精神相結合,“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手段,博物館肩負著向社會弘揚歷史文化的責任,在信息社會找到互聯網傳播方式與傳承文化的平衡點。 

一件好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究竟是怎樣的?

有英國專家發表觀點認為,博物館如今已成為文化藝術領域最具創新性的公共機構,博物館需要和第三產業合作,促進社會變革,未來博物館也將成為公共創意的中心。

博物館文創產業將會是一種針對博物館的一種人文體驗,是能夠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體驗,讓觀眾能夠切身感受到博物館與自己保持著近距離溝通,并且通過好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可以將博物館的記憶長久的貯存。

未來,一件好的博物館文創產品,很有可能就是一個人對于博物館與文化一生的一種印象與回想。

掃一掃,關注我們

熟妇大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