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市場之一,中國教育市場營收可達約三千億美元。在中國,高質量民辦教育產品和服務擁有龐大需求,過去也曾為各教育細分板塊的發展提供關鍵機遇。
然而在2018年,部分細分板塊的運營者與投資者遭遇監管阻力;與此同時,其他板塊則迎來強勁增長。哪些板塊受監管影響最大?未來幾年,中國教育市場發展方向如何?對于目前中國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板塊——教育科技,投資者應如何考量發展機遇?
中國教育市場背景
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30家上市教育企業中,有一半來自中國。而在2013年,只有兩家中國企業躋 身這一行列。
2018年這一趨勢得以延續。民辦教育需求龐大、發展強勁,該板塊的投資水平創歷史新高。教育項目投資交易規模穩步提升,然而在這些可喜的趨勢之外,這一板塊也將面臨著新規帶來的全新挑戰。其中包括:
• K-12中小幼學校:針對K-12中小幼學校的法規草案將對該板塊的民辦教育機構運營產生威脅。該草案阻止外國企業開設一至九年級課程的民辦學校。此外,擬議法規還將禁止教育集團參與非營利學校的控股,因此,未來企業在收購前須將收購標的轉化為營利性學校,這將增加成本及監管負擔。
• 學前教育:相應法規已經出臺,收緊民辦企業對幼兒園的所有權與監管。政府已頒布政策,強調學前教育為社會公共福利。這對民辦機構所帶來的影響包括:營利性幼兒園無法上市,也不能被上市公司收購。
• 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和K-12中小幼學校板塊相似,未來,企業在收購前須將收購標的轉化為營利性學校,這將導致成本及監管負擔增加。
• 課后輔導、培訓及增益課程(TTE):新出臺法規對于課后輔導機構的資質審批和運營要求更加嚴格,教育機構必須同時擁有運營資質和教育許可。機構所聘教師必須擁有教學資質,并在教學內容上受到嚴格限制,旨在為學生減負。
上述監管政策帶來的影響預計將在2019年持續,新規的最終版本也將于2019年公布。盡管如此,中國教育市場依舊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2019年,投資者將面臨一系列機遇。艾意凱全球教育團隊從以下三大方面出發為投資者預測今年的投資亮點:(1)市場主流趨勢;(2)板塊發展趨勢;(3)機會型投資機遇。
市場主流趨勢
中國教育市場存在三大關鍵因素,長期影響消費者行為和商業可行性:(1)國際教育需求;(2)在線教育產品“井噴”;(3)財富增加催生高端教育產品需求。
國際教育依然是中國父母為子女優先選擇的教育方式,每年有超過87萬名中國學生出國留學。2018年,中國在教育創新和教育科技領域的投資總額約是美國的三倍。十家企業便吸引了其中一半的投資金額。在線教育模式實現“井噴式”發展,中國消費者愿意在線上體驗參與教育產品,也形成“在線優先”的心態。
板塊發展趨勢
2019年,以下四大教育板塊將吸引投資者的特別關注。
考前培訓、課后輔導及增益課程(TTE)
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且最具吸引力的TTE市場。自2015年來,市場規模已經增長14%,目前營收已達5千億元人民幣。
市場發展得益于三大關鍵因素。首先,盡管高校錄取規模不斷擴大,但高等教育依然存在較大的供求失衡。同時,中國學生必須經過殘酷的高考和中考競爭。此外,公立學校教學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學科教育就是其中一例。由于學齡兒童人口增長、中產階級規模擴大及考試競爭日趨激烈,預計到2023年,這一市場的營收將達1.5萬億元人民幣。
這一市場按城市級別呈現碎片化發展,為投資者提供整合機遇,可以借鑒好未來和新東方的成功經驗打造下一個大型TTE教育平臺。此外,音樂、體育、STEM及編程 等非學術類增益課程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也為投資者提供機遇。
英語語言培訓 (ELT)
英語語培市場規模達180億美元,其中70%來自于兒童英語培訓。中國父母希望提高子女的英語水平,正是這一訴求推動市場發展;2014年以來,一線城市線下兒童技能型英語培訓的招生規模同比增長25%。高端和中檔價位教育產品發展強勁,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30%。一線城市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高端產品。
盡管在線機構在兒童英語培訓市場的占比依舊較小,但已成為主要發展趨勢。高端線下培訓機構依然是值得投資者關注的優質細分板塊,這些機構聘請英語為母語的外教進行線下輔導,相較于提供外教的新興在線產品來說,擁有足夠的應對彈性和更高的競爭力。但對于以非英語母語教師為教學主力的線下培訓機構來說,客戶將更易流失并轉而選擇在線產品,面對競爭他們更加脆弱。
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
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市場從歷史上看一直相當碎片化,為投資者提供了整合機遇。與K-12中小幼教育板塊相似,根據擬議新規要求,未來企業在收購前須將收購標的轉化為營利性學校,這將增加成本及監管負擔。
2013年以來,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的增長最為強勁。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課程高度學術化,并未完全滿足與實踐和就業能力相關的職業教育需求。隨著中國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勞務人群需接受培訓,以此填補上述需求。相較于其他板塊,這一板塊內的投資者受到的監管干預較小,且可實現更快速的增長。
有鑒于此,以就業能力而非學歷授予為導向的民辦職業教育市場發展迅猛,增長率達近12%,目前市場營收達到近3500億元人民幣。這一板塊對海外投資者的股權沒有限制。
K-12中小幼學校
盡管開設一至九年級課程的民辦學校受到新規約束,但10至12年級課程板塊依舊存在機遇。國際教育和雙語教育依舊是主流發展趨勢,因此未受新規影響的高年級市場發展勢頭依然強勁。
過去三年,高年級在讀學生規模保持強勁增長,增長率達11%。
未來一年,這四大板塊將為投資者提供巨大發展機遇。
機會型投資機遇
監管帶來的阻力已對上市教育企業的股票行情造成了波動。不少公司的交易價格創歷史新低,有些甚至 低于新股發行價格。盡管市場已出現復蘇態勢,但前景依舊不明,為市場帶來下行壓力。
機會型投資者應尋找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資機會,理由非常充分。受到股價下跌的影響,大型上市教育企業的估值已跌至三年來最低點,且低于2018年以來的企業價值倍數均值。與此同時,這些企業仍然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這表明投資者可在上市股權投資中找到機遇。
聚焦教育科技
未來幾年,中國市場有一大重要投資趨勢:教育科技的崛起。如上文所述,在線英語培訓和TTE板塊 增長勢頭強勁,中國消費者已形成“在線優先”的心態。中國教育科技行業的快速發展是全球教育投資中最令人激動的“大事”之一。
投資者和運營商應如何考量這一板塊?大量媒體報道或許恰恰掩蓋了市場現狀,因為大量投資并不意味著商業模式可行。艾意凱展開深入研究,對兩千多名來自不同收入群體、子女年齡不同、居住城市等級不同的中國父母進行調查,撇去細瑣表象,深入本質,了解中國教育科技行業現狀,特別是課后輔導B2C教育平臺市場。分析表明,中國教輔類教育科技 市場所面臨的問題不再是消費者接納產品的接受度,而是如何將有關教育產品持續變現。
脫韁之馬
在線教育已日趨成為中國教育市場的一股中堅力量。目前,中國的兒童人口為2.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近60%。這些兒童每天總在線時長近2.8億個小時——其中近45%——也就是1.2億個小時用于學習。教輔類教育科技板塊有以下四大目標群體:
1. “未開發”受眾:1.8億名兒童——占兒童總人 口的75%——目前仍然無法獲得正規、經合理組織的課后輔導。他們大部分來自低收入家庭,年齡通常較小,或是生活在低線城市。他們也會上課后輔導課程,但教學品質無法保證。
線下機構擁躉者:5500萬名兒童——占在校學 生總人數的20%——接受傳統線下機構課后輔導,他們居住在較發達城鎮和城市,通常是高年級學生。
“全能型”:目前,有300至500萬消費者同時購買線上和線下輔導教育課程。這類消費者更多地集中在高線城市和高收入家庭。
“線上”學習者:目前,有400至500萬輔導教育消費者僅接受在線輔導。這類消費者分為兩個群體:高技能型城市學習者(通常居住在一、二線城市),他們由此前的“全能型”轉變為純粹的在線產品用戶;以及居住在三、四線城市的試用者,他們可能從非正規的輔導產品用戶直接轉變為在線教育受眾。
在線教育產品消費者和非消費者都相當看好教育科技,無論是否正在進行線上教育消費,60%的人群認可教育科技對學習成果產生的積極影響,而線上用戶的認可度更可高達約70%。
消費增長
在線教育的價值定位獨特:超過85%的用戶愿意增加額外的教育支出,在不削減線下支出的情況下,增加在線產品的消費(通常增加20%-25%) 。
與海外案例進行比較后,這一結論更具說服力。自2007年以來,美國K-12中小幼課程市場規模維持在約80億美元,消費支出逐漸轉向數字化產品。盡管美國市場產品種類更加豐富,但與中國輔導機構不同,美國K-12中小幼教育機構并沒有通過數字化而增加消費支出。
中國消費者愿意在選擇線下產品之外為線上產品買單,說明兩種產品的價值定位都令消費者信服。也許是父母出于害怕落后的心態(FOMO),愿意購買輔導教育課程幫助子女獲得學業競爭優勢。
消費驅動因素因不同板塊而異
我們的分析同時發現,在中國教育科技市場,消費者的選擇因細分板塊不同而存在差異,選擇在線英語培訓和選擇在線輔導課程的消費驅動因素并不相同。
• 英語語言培訓:中國目前有400到500萬名學生接受在線英語培訓。他們通常選擇外教一對一或小班化課程。選擇在線英語培訓課程最常見的原因是優質師資,其次是互動與趣味性,以及對學生的個人關注度。
• 課后輔導:中國目前有800到1000萬名學生接受在線輔導。家長選擇在線課程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時間與便利性、成本和個人關注度。
未來增長空間
教育科技領域的投資者可通過以下四大機會來鎖定目標客戶并實現增長:
1. 走向主流——將在線產品的用戶范圍從早期小眾用戶發展到主流消費者,能夠創造100億至150億美元的營收。我們的調查發現,線下機構擁躉者中(僅購買線下機構課程),有75%的用戶并不熟悉任何在線產品,但其中約60%的消費 者對線上產品教學成果有著非常積極的印象。因此,現有在線產品可通過打造品牌知名度來吸引消費者。
2、開設早教課程——“未開發”受眾(未購買任何 在線或線下產品)中,60%的家長表示子女年齡小是主要原因。因此,通過增加課程種類—— 例如“寓教于樂”,同時將在線產品定位為“效 果好、在家中即可安全使用”——可吸引更多此類群體選擇在線產品,并創造10億至30億美元的營收。
3、追加銷售在線產品——通過提升“上線”學習者的消費,并將更多“全能型”消費者在線下機構的支出轉移至線上,可創造10億美元的營收。
4、拓展更多樣的增益課程——在音樂、編程、其他增益課程等學科領域也存在新的市場機遇。較為 成熟的機構可將產品組合拓展至這些需求尚未被 滿足的領域。
創新勢在必行
很多企業已抓住需求“井噴”的機遇獲得發展: 例如,英語培訓機構快速增長,2006年市場上只有兩家成功企業。如今,這一數字已翻了10倍,有將近30家大型機構。
盡管市場未來發展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不確定性,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教育科技板塊必將進一步發展。這對線下和在線機構都將產生影響:
線下連鎖機構須再創新,否則將被取代。線下輔導教育依舊擁有市場,但目前僅開設線下課程的機構必須開發可靠的在線產品。機構可自力更生或(更可行)尋找B2B解決方案。如果沒有在線發展戰略,線下機構相當于把自己的營收拱手送出,面臨競爭對手 的“侵蝕”風險,這是最好的情況;而最壞的情況則是,這些線下機構最終被淘汰,特別是地方英語培訓機構,最有可能被線上機構完全取代。
在線機構須帶著更優質的產品先行。對于在線機 構而言,有兩大關鍵要務:
• 首先,必須擴展產品、服務和授課模式的多樣化以挖掘核心客戶群體——特別是年輕用戶。
• 其次,絕大多數消費者仍然從未接觸過線上產品,在線機構應利用這些消費群體占領先機,擊敗線下機構。
用戶群體相對穩固的機構是否會將客戶流失給產品優勢突出的機構,仍有待觀察。
絕大部分線上產品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用戶接 受度。但對中國教育科技市場而言,這也許已不再是 阻礙市場增長的因素,因為資本市場推動市場營銷和 消費者知識普及,已經帶動市場高速增長;消費群體 已相當適應“數字第一”和高度互聯的市場生態。
中國教育科技企業所面臨的長期挑戰,在于如何保持強勁、長期的用戶活躍度,創造營收超越當前的資本流入。教育產品的產品性質和交付驅動力與其他互聯網業務完全不同;在保持規模和合理價格的前提下,還需要保證教育質量、維持用戶規模及良好的教學成果。對于通過聘用外籍教師和助教增加競爭力的平臺而言,不同的工作和管理風格將增加運營的復雜性。
教育科技的快速發展為市場注入樂觀情緒。我們的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非?春媒逃萍嫉挠绊懥。但對于該板塊內的企業來說,更為重要的是,學習如何管控復雜的運營、打造合適的產品,同時維持用戶的信任,最終使經營成果超越現有的宣傳效果。
毋庸置疑,教育科技板塊存在令人興奮的發展機遇,這一板塊也始終在教育投資領域占據頭條位置。在當前的監管大環境之下,未來一年內,投資者依然應該繼續關注教育科技板塊的投資機遇,同時也應關注課后輔導、培訓、增益課程、英語培訓、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以及K-12中小幼學校板塊。
地址:山東省淄博市高新區天鴻路9號
電話:0533-3590888 傳真:0533-3590148
郵箱:sdshijitianhong@163.com
Copyright © 2005 志鴻教育集團 版權所有 京ICP備09032470號-1
掃一掃,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