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朗讀者》《中華詩詞大會》的成功播出之后,央視又推出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好評,不禁想為這“滿屏的文化”瘋狂打call。通過節目中嚴肅的解說和幽默的表演我們能夠縱觀文物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品味其中的歷史韻味和匠心精神,感受中華文化瑰寶的博大精深,一件件充滿生命力的文物,折射出的是巨大的心靈感動。
在《國家寶藏》火爆的背后我們要看到,在當今“文化焦慮”的情況下對傳統文化的追捧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風尚,隨著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迎來兩個新的趨勢。
一、數字文化產業
數字文化產業以文化創意內容為核心,依托數字技術進行創作、生產、傳播和服務,呈現技術更迭快、生產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消費個性化等特點,有利于培育新供給、促進新消費。當前,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進了新動能、新消費的培育。
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在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統計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和特征的文化新業態發展才日趨強勁。國家統計局在2017年7月發布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及文化產業”發展成就時指出,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型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互聯網+文化”優勢明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蓬勃發展。
7億網民是數字文化產業的堅強后盾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人,各類互聯網服務應用均保持高速增長。動漫游戲、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數字文化產品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與百姓生活越來越密切,已經成為目前群眾文化消費的主產品。
如果說7億網民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是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堅強的后盾,那網絡用戶付費習慣的養成則是“引爆”數字文化產業的導火索。長期以來,互聯網上的內容是極難變現的,往往是有人氣,但沒有盈利模式。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突破,我國網民逐漸培養起了為網絡產品付費的習慣,也只有這樣,7億網民才能成為真正的消費者。
數字文化產業支持政策路徑逐漸清晰
近年來,國家層面的相關文件密集出臺,數字文化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紅利期。2014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提出加快數字內容產業發展。2016年5月,文化部等四部委印發《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數字文化、文化信息資源庫建設,用好各類已有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平臺,面向社會提供知識產權許可服務,促進文化資源社會共享和深度發掘利用。2016年底,數字創意產業首次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到2020年,數字創意產業產值規模將達8萬億元。而數字創意產業在文化領域的具體體現,正是數字文化產業。2017年4月,文化部出臺《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確定了數字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和路徑。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再度提出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并透露將制定相關政策,促進數字創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文化旅游產業
《中國文化旅游發展報告2017》發布,報告指出: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進,人們對旅游品質的需求不斷提高,文化旅游日受青睞。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門,去體驗不同地方豐富多樣的特色文化,去追尋悠久歷史所留下的滄桑痕跡。
如果說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的旅游開發是文旅產業的1.0版本,那么現階段的文化旅游則是以資本、創意和科技為驅動的文旅2.0版本。
文旅2.0時代,主要有以下奪金點:
旅游演藝
居民對戶外娛樂的需求升級,政策對文化演出的引導支持,旅游演藝的產品不斷優化和創新,都讓中國的旅游演藝市場進入快速的發展階段。未來,旅游演藝+科技創意、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演藝+全球視野有望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具有無限可能性。
主題公園
主題公園行業是一個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產業。2016年全球主題公園的市場趨于平穩增長,其中中國主題公園獨占鰲頭,表現十分搶眼。在全球TOP10主題公園集團中,亞太地區占據的三席,均為中國主題公園集團。預計,到2020年,中國主題公園市場規模將達120億美元。未來,體驗大升級、塑造獨一無二的IP、文藝演出比重增大將成為主題公園新一輪發展趨勢。
博物館
大博物館旅游綜合體開發,綜合體集學術據點文化沙龍、購物中心、接待室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加強專題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的建設,可結合瓷器、鹽、酒、汽車等某一個方面來做出特色,利用非國有資產設立博物館,可對國有博物館進行有效補充;創新理念助推博物館旅游產品提升,如展品解說系統更加靈活個性化,文創產品讓游客“腦洞大開”,互聯網體系提升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