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柳斌杰:新時代中國出版業需有新作為

2018-1-11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作者:  瀏覽次數:2900
1月11日,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在京開幕。這是黨的十九大閉幕后全國圖書出版發行界舉辦的首次書業盛會,出版業如何以訂貨會為契機,深刻領會新時代的新任務、新要求,增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責任感、使命感,充分展示全行業的精神風貌,近日,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柳斌杰,就此接受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專訪。

出版業走進高質量發展時代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你認為出版業應該做哪方面的努力?

柳斌杰:時代轉換的依據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新判斷之一,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轉變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任務和發展目標,同樣也決定著我國出版業發展的新要求。出版業如何在新時代有所作為,我認為有四點特別重要:
第一,帶頭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領會這個新時代我國社會的前進方向和各項工作的總體布局,特別是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具體部署,以“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的使命感,建設出版強國,把出版業作為民族復興、文化強國的基礎力量、先導力量來認識和謀劃。
第二,新時代的核心是國家由“富起來”轉變到“強起來”,需要國家有高質量的發展、高質量的治理、高質量的工作,所有行業都要上一個臺階,出版業當然也要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由數量規模變到質量效益的軌道上,經濟上要引領世界發展,政治上要站在道義的制高點,文化上要站在世界多樣文化的前列,民生上要讓人民生活得幸福、有尊嚴,環境上要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外交上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都要出版業拿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出版物,闡述中國思想、講好中國故事、解讀中國方案、指導中國實踐、傳播中國智慧。這就是高質量的中國出版,這就是我們的新時代使命——拿出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精品力作來。
第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版導向,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出版供給和引導人民建設美好生活的大眾出版、個性化出版作為出版業發展的重點。為小眾服務是出版的舊模式,科學、理論、學術出版都要提質增效。為大眾服務要成為出版物供給的重點,13億人民參加的全民閱讀需要各種各樣的優秀讀物,永遠是我國出版的大眾市場,必須深入下去了解讀者需求,策劃出版選題,選擇高水平作者,打造通俗出版的優秀作品。
第四,要深化出版改革,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出版業,創新出版業態和形態,打造新技術出版平臺,多樣式推送出版精品內容。要調整產業結構,以轉型升級提升質量,創造出版業的新優勢。要堅持融合發展,把出版融入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科學技術發展和民生事業中去,推動出版與資本市場、國際市場、數字化傳播技術融合,把優質文化資源盤活,為我國各項建設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當然,具體的要求,十九大報告和“十三五”規劃都講得很明確,出版業應當抓住機遇、大有作為。

出版業要抓好幾個重頭戲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年是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的第一年,出版業應如何進一步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柳斌杰: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出版業的大年。我覺得出版業今年要抓好幾個重頭戲:
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宣傳貫徹和落實,要繼續推出新時代新思想新戰略新征程方面的精品力作,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并不斷地轉化為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發展動力。出版業在思想理論傳播方面有優勢,應當全力做好解讀性的圖書出版,持續推進已經興起的學習宣傳高潮。
二是今年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要換屆,新的領導機構要產生,新的法律要出臺,機構要新調整,新的部署要展開。出版單位要早謀劃早動手,配合做好政治建設方面的出版和宣傳工作,推動黨中央治國理政新舉措落到實處,推動依法治國全面提高水平。
三是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黨和國家將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創新,隆重紀念改革開放偉大時代的誕生。這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是總結經驗、繼續前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機遇和新起點。出版業要深入發掘出版資源,把這一偉大歷史進程記錄好、總結好、傳播好。
四是為深入推動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今年全黨要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是一次理想、信念、宗旨、思想、理論的綜合性教育,涉及黨史、文化、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改革發展等全面知識體系的支撐,出版界理所當然要投入到這一活動中去,搞好自身的學習教育,為全黨深入開展這一主題教育提供知識和精神的支持。這是今年出版配合大局的大事,要全力以赴,認真做好。這也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

出版業要善抓機遇多謀發展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你在去年說,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出版業將大有可為。你認為出版業將迎來哪些重要的發展機遇?業內應該如何抓住、利用好這些機會實現更好發展?

柳斌杰:新時代給出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現在的問題是善抓機遇。比如說,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入學習,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研究和建設,涉及整個學術、理論出版的繁榮發展,出版應該首當重任。
全黨將要大規模開展理想、信念、道德、作風的建設和教育活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通俗理論、思想修養、學習資料的出版將會大幅上升。
新時代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變為現實,文化產品的供給質量和水平都不同以往,要以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為標準,滿足人民群眾對出版各類產品的需要。
以科學技術創新為主要方式的高質量經濟發展,要求全面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特別是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支撐大眾創業創新,國內外科學技術出版已成出版重點。
國有文化企業深化改革和民營文化企業準入放寬,使國有文化企業職工真正成為企業主人、民營書業企業活力迸發,都會使文化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激發更大的出版創造力。
融合發展的深入,使文化產業與新技術、新市場、新資本進一步結合,創造更多的出版新業態、新形態、新產品,文化產業的實力將會迅速壯大,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中國出版的國際化正在加快,出版貿易、出版合作、跨國兼并重組、外向型出版企業本土化等都在強勢推進,國際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市場越來越好。
依法管理和文化政策的優化、版權保護的加強、公共圖書館法等實施,都給出版帶來利好消息,良好的政策、法治環境將創造公平競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這些,我認為都是難得的機遇,出版界依此多謀發展:一是把黨的決策轉化為行業行動;二是抓住重點、敢于作為;三是把十九大、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小康實現、建黨100周年這些重大節慶變成出版豐收年;四是利用公共服務開拓全民閱讀市場(每人一本書就能新增13億冊);五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股份公司,讓員工持股,增強內部活力;六是技術融合創造新型出版業。這些只要提早謀劃、主動出擊,必然大獲全勝。

融合發展要有新突破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目前出版業在融合發展方面已經取得哪些顯著成績?如何繼續創新出版業態、形態,促進出版內容、形式、技術、體制等方面快速融合?

柳斌杰:出版業在融合發展方面主要是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有些進展,多數出版單位開發了數字出版產品,而數字出版企業也借助傳統出版的資源發展自己。此外,圖書銷售與網絡平臺的融合也開拓了新市場,改進了服務。目前大多數還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少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為一體的還很少。主要障礙是三個方面:一是體制改革不到位,難以進行資本、市場、技術、業態方面的深度融合;二是政策通道沒打通,傳統的基本是國有文化企業,新興的都是市場培育的民營企業,在兩股道上跑;三是人員身份受限制,公職人員和民營創業者很難做到不分彼此、融為一體共同發展。
要真正深化融合發展,出版必須解決這三大障礙,改革現有的出版體制機制,實行混合所有制,打破國有、民營的身份限制,讓大家在同一平臺上公平競爭、融合發展。至于內容、形式、技術問題都好解決。只要體制機制變了,這些難題就迎刃而解。
實際上,融合發展是一個倒逼改革的機制,關鍵還是要真改革,不改革融合發展不可能深入。條條框框限制很死,企業沒有辦法去融合。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是在出版改革上再求新突破,為融合發展創造體制條件。

掃一掃,關注我們

熟妇大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