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如何離開“烏托邦式”的設計?
2018-1-1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作者: 瀏覽次數:2623
核心能力:
“發現你”和“成就你”
教育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未來。AI賦能教育的核心能力,可以簡要概括成兩點:“發現你”和“成就你”!鞍l現你”,就是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和評價,把學生的家庭作業、課堂訓練數據、老師授課內容都匯聚上來。沒有OCR識別,沒有公式和中英文語音識別,就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俺删湍恪,就是要成就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的家庭作業有所區分,去掉大量的無效重復學習,讓孩子學得更有趣,讓學習內容更有針對性,這就要基于AI的知識圖譜。知識圖譜可以分析出孩子知識點掌握的前后相關性,了解薄弱環節,給其進行個性化的推薦,從而精準地提升其整體知識水平。教師的人工智能替代率只有0.4%,那是因為教育是有情懷的工作,人工智能還不夠;老師不光教孩子知識,更是要教孩子們做人。就像愛因斯坦說的,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就是忘記了自己學的具體知識,還剩下的部分才是教育的本質,這也正是教師不可替代的重要原因。但也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正在幫助每一個孩子,實現他的人生夢想。做好教育人工智能,將影響中國的未來,乃至世界的未來。
AI+教育:
應用是硬道理
在過去的一年里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取得了很多新突破;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在應用中產生了更多的價值,通過“技術與應用”的雙能驅動,人工智能產業進入了一個迅猛的發展時期。AI+教育的優化落地,并不是一個企業、一個學校的事,它需要群力共建。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主任施建國以寧波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作為案例,展現了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他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呼喚多樣性、個性化的人才,也呼喚新的教育形態。以人為本的智慧教育正悄然開啟教育的新時代,更需讓教育真正回歸本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表示,“教育的新任務是要讓人類適應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服務人類”。他提出,人工智能課程的建設需指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人工智能跨學科實踐應用、人工智能中小學普及教育。而未來的教育形態則可能有以下幾大特征:內容定制化、時間彈性化、混合學習及合作學習、個性化教育、人人為師和終身學習。
首都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科大訊飛教育信息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劉邦奇帶來了對《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的介紹,并指出“教育信息技術發展呈現時代分水嶺,進入融合創新的時代”。中央電化教育館副館長蔡耘在研討會總結中則表示,我國正處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空前機遇當中,智慧教育是破解當下教育改革和發展重難點問題的有效方法,將為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路徑,并逐步開啟新型教育形態和教育模式。
因材施教,是自孔子時代就提出來的千百年來的教育理想,但一直都未能精準實現。而當AI來臨,個性化教育正在真正擺脫模糊的概念與“烏托邦式”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