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包括中國課本博物館在內的國內五千多家博物館令行禁止,前所未有地一起閉館。此次爆發的疫情,是危機,也是博物館轉型升級、自我激活的好時機。
博物館之于淄博,代表著這個城市的詩和遠方。它是一個城市情懷承載的地方,是一個城市塑造文化靈魂的地方。中國課本博物館一直用匠心來打造這張城市名片。自2016年9月10日開館以來,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海外學子前來參觀、體驗。
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游客,進一步提高游客在中國課本博物館的參觀體驗,疫情期間,中國課本博物館苦練內功、蓄勢待發,針對研學課程、館內藏品等進行了全面升級。
一本本懷舊的課本,填補了中國教科書歷史館藏的空白,也勾起人們對學生時代的回憶。中國課本博物館開展的館內藏品分類升級及展陳調改工作,涉及藏書3萬余冊,歷時一個多月的時間,針對東、西兩廳進行調改。單獨封裝,更好地保留了藏品的完整性,按照學科、年代、出版社、展出區域進行精確劃分,讓藏書分類更具系統性,方便游客對書籍進行搜索。
除此之外,博物館還將部分稀有藏品在游客中心進行公開展示,做到可觸摸式閱讀,方便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借閱、參考,從而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學術研究職能。
在展陳方面,中國課本博物館根據受眾群體不同,也進行了科學性調改。針對中小學生,設置專區展示相應年級老課本,充分體現了博物館作為中小學研學基地的優勢。同時,講解形式及路線也會根據受眾群體的不同進行側重性講解,利用有限的時間,講解受眾最想要獲取的知識點,真正做到“因人施講”。
博物館是開放、多樣化的教育平臺,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有價值的育人財富,也是中小學生成長的第二課堂。因此,博物館的課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為了進一步優化研學課程體系,打造更優質的服務和參觀體驗,中國課本博物館細化市場,積極籌建了講師團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游客推出了不同的研學體驗課程。從團隊成員之間的創意碰撞、到一次次課件的制作和試講,再到邀請專家教授的指導點評,中國課本博物館貼合展館特色,結合時下研學熱潮中的新興項目,開發出非遺、傳統文化、科研、STEAM等各個系列課程,重新研發和升級了十大原創精品課程。
印刷術、扎染、花草造紙、線裝書,體驗古法手工制造的樂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千字文、太公家教、民國課堂,學習國學精粹,讓孩子們在研學體驗中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傳承文明薪火;敬師禮,弘揚千年尊師傳統;成長禮,引領孩子走向人生新起點。愈加豐富的研學課程,充分挖掘了中國課本博物館的研學優勢資源,孩子們參與其中,想必能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研學氛圍中,收獲知識、啟蒙心智、獲得健全的人格,甚至溫暖整個生命。
此外,疫情期間,中國課本博物館還積極推動了博物館的“云參觀”工作。通過VR技術,讓大家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利用科技的力量游覽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博物館藏品的文化底蘊與內涵。同時,中國課本博物館還整合了現有的數字資源、激活了博物館網站、微信公眾號,緊跟時代潮流,重視短視頻平臺,通過深挖博物館展陳及藏品特色,結合宅家觀眾的需求,定期更新內容,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與更大的流量。
博物館作為收藏、保護、宣傳、傳承文化的重要機構,如何達到宣傳、教育、推廣的最大效果,是每一個博物館人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實踐的方向。今后,中國課本博物館將繼續積極探索,在不斷豐富藏品、深挖藏品內涵、優化展陳布局的同時,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讓館藏文物“活”起來,拉近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全方位地展示博物館的藏品風采,為游客帶來更多的沉浸式互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