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由教科書塑造的,教科書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工具,更是啟蒙思想的載體。
中國課本博物館是國內首家以課本為主題的博物館,通過場景再現的方式,按照歷史的脈絡,將1745年至今的各歷史階段的學習場景和課本圖書展現在了我們眼前。
從泛黃的頁面到光滑的銅版紙,從豎排到橫排,從繁體到簡體,從黑白到彩色……小小的一本教科書,不僅見證了中國百年來的坦途與坎坷,更是濃縮了中國近代化之路的汗水與滄桑。
疫情下的壓力
歲末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向我們襲來,它的演變之快、影響之廣讓各行各業猝不及防,中國課本博物館作為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首先受到了沖擊。為了避免因人群聚集增加的疫情傳播風險,中國課本博物館迎來了開館以來的首次閉館。
疫情之下,中國課本博物館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疫情帶來的現實壓力。春節期間,中國課本博物館前期籌備的部分活動和展覽化為泡影,重新規劃展覽、策劃活動等困難迎面而來。同時,開館時間無法確定、部分員工因疫情無法到崗也成了博物館運營的一大難題。
面對疫情,除了閉館,中國課本博物館該如何應對?
壓力下的應變
雖然面臨種種壓力,但中國課本博物館沒有消極地等待疫情過去,而是積極應變。
1、夯實基礎,苦練內功,打造博物館核心競爭力
“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毖芯渴且磺匈Y源利用的基礎,是博物館“活起來”的前提。博物館對于藏品的定位不僅僅是收藏和展示,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挖掘藏品背后的內涵信息。中國課本博物館藏書3萬余冊,但自博物館成立以來,還沒有專門針對館藏進行過系統的整理、細分,使得博物館盤活、用好館藏資源工作受阻。
疫情期間,中國課本博物館緊抓本次契機,號召全體工作人員行動起來,推動博物館館藏整理、展陳升級工作圓滿完成。第一,將館內所有藏品進行單獨封裝,確保藏品的完整性,避免因儲藏不當造成的藏品損失。第二,做好藏品的信息錄入工作,將藏品的名稱、頁數、出版年代、出版社等信息進行統計,為后期數據庫建設夯實基礎。第三,進行藏品調改、升級,通過全新的展陳方式,結合中國課本博物館館內的“辦新學”“上學堂”“大后方”“新中國”“公社好”“數理化”“學工農”“拼高考”“新世紀”“新課本”等多板塊的場景化設置,使得館內藏品在展陳時,更具趣味性、知識型、故事性,展現出自身的生命力。拿“新中國”這個版塊來講,中國博物館將這一個版塊按照八次教科書改革進行了劃分。同時,按照版本流程,還將其細分為審查版、暫定版、試用版、正式版、改版后修正版等多個小版塊,使得展陳脈絡更加清晰,游客獲取信息更加直觀,對博物館突出館藏的核心價值、挖掘館藏核心優勢、打造完整的藏品結構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課本博物館也將加強與相關單位的合作,通過開設特色展覽、同行業資源置換、藏品研究成果分享等形式,進一步豐富博物館館藏、提升博物館影響力。
數字時代,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如果某件東西在網上找不到,那么它就不存在!别^藏數字化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可見一斑。面對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大背景,中國課本博物館將采用“兩條腿走路”的形式,除了將稀有藏品在館內進行公開展示外,也會全面展開博物館館藏的數字化工作,建立藏品數據共享機制,對藏品在線上進行展示、分享。通過不同的形式,將館內藏品生動、形象、真實、直觀地展現在大家面前,讓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訴求、不同思想甚至不同國度的人了解教科書背后的歷史。同時,也為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借閱、參考提供方便,從而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研究職能,增強博物館的學術號召力。
2、立足當下,聚焦未來,打造全方位的研學教育基地
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游學和旅行傳統。在現代教育制度建立之后,以陶行知為代表的教育家也積極倡導“做中學”“實踐中學”。2017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博物館研學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形式,不僅突破了教材、課堂、學校的邊界,也是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延伸。中國課本博物館是山東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憑借豐富的場景化設置、生動的課程體系、有趣的活動,贏得了廣大師生的認可,儼然成了孩子們參觀、學習的“第二課堂”。
中國課本博物館一直十分重視課程研發工作,疫情期間,博物館課程開發的腳步也沒有停歇,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中國課本博物館從課本出發,與中小學課程銜接,結合中華優秀文化及現代文明,并將淄博當地文化特色融入其中,推出了傳統文化體驗、非遺體驗項目、特色項目體驗、科技項目體驗、美育項目體驗、文創體驗項目、STEAM課程等七大課程體系,開發出印刷術、扎染、花草造紙、線裝書、千字文、太公家教、民國課堂、成長禮、書本的游戲等十大精品課程。讓大家在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信及自豪感,提高非遺文化保護意識的同時,引導孩子們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從而培養他們敏銳的感受力、創造力及高尚的審美情操。此外,中國課本博物館推出的研學課程體系對拓寬孩子們的視野,深度體驗文創的魅力,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塑造科技與創新意識,從而培養青少年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具有促進作用。
應變下的擔當
2015年公布的《博物館條例》中指出,博物館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說明作為公眾文化服務場所與載體,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在當代的重要價值與意義。中國課本博物館一直致力于不斷開發自身的教育職能,思考如何通過館內研學課程,讓孩子們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疫情期間,圍繞如何充分發揮中國課本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博物館團隊也進行了積極探索。
1.讓勞動教育走進中國課本博物館。
勞動改變世界,勞動創造文明。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正是通過辛勤勞動、持續奮斗,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勞動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綜合育人價值。在本次疫情期間,中國課本博物館策劃了《勞動》《勞動技術》課程特展,將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勞動教育變遷史清晰地展現在了大家面前,讓孩子們能夠更加直觀地看清幾十年來《勞動》《勞動技術》課程的變遷。在這些老課本中,有專業的勞動知識,有特色的手工課程,有老一輩勞動者為人民服務的赤誠,有他們愛崗敬業的堅守,更有著他們格物致知的拼勁,這對孩子們正確認識《勞動》與《勞動技術》,提高學生們的勞動技能與實踐水平,培養艱苦奮斗的品質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能讓孩子們體會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據悉,本次《勞動》《勞動技術》專題展覽已開始正式對外展出,歡迎廣大市民朋友前來參觀。
2.讓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國課本博物館落地生根。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生活實踐中的歷史沉淀,是無數人用親身經歷凝結成的文化精髓,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而青少年作為先進文化的繼承者,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學習傳統文化對豐富精神修養、規范思想品德和道德禮儀、培養當代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及積極的人生態度都具有重大作用。
疫情期間,中國課本博物館將《太公家教》《千字文》等館內優秀的傳統文化館藏開發成了系列課程,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風格,輕松活潑的課程互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的價值,打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有聲音的、有溫度的課堂。在重溫經典時,帶領大家貫穿古今,多角度地認識世界,與他們共同領略中華文化之美,中華文明之美,在文化傳承與實踐中遇見未來。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燈塔,更是一座城市的會客廳,而打造一個優秀的博物館,僅僅憑借勇氣和膽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高度、有擔當,更要勇于突破、敢于推陳出新。在今后,中國課本博物館將繼續立足教育,創新展覽、展陳方式,圍繞數字化博物館建設、體驗式博物館打造等新趨勢,借助多方力量,通過系統化的藏品、專業化的展覽、多樣化的服務內容、多元化的服務方式、無界化的服務范圍,以更具包容性、公眾性、開放性的心態,打造智匯通達的中國課本博物館,實現中國課本博物館多方位、全面化發展。